分类标题

一眼识别可疑癌踪,“AI医生”准确率高达98%!

浏览: 发表时间:2018-12-20 11:10:22 来源:广州科协

 

12月14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的

上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早诊早治项目

在广州正式启动

普通医生肉眼发现不了的肿瘤

人工智能(AI)可以一眼识别!

 

“AI医生

 

全名叫做“中肿智医”上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诊疗决策系统,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主研发。是国内首个医院自主研发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首个覆盖常见肿瘤筛查—诊断—治疗全过程的肿瘤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已在临床试用中显示良好成效。借助人工智能高效准确的阅片能力,今后基层医院也能准确拦截早期食管癌和胃癌

图片▲“上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早诊早治项目启动仪式

 

只需一秒钟 揪出可疑癌踪

 

“AI医生”还不能独立出诊,但它能帮助普通医生迅速炼成堪比资深名医的“火眼金睛”。做食管和胃镜检查时,随着内镜镜头在消化道内推进,它也在默默“审视”。一旦发现镜头传回画面上有疑似肿瘤的踪迹,只需1秒钟,医生就能收到它发出的“诊断意见”。

 

53岁的陈阿姨近期到医院做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内镜镜头刚滑过一个位置,“AI医生”便亮起“红色警报”,并在镜头传输画面上标注出位置,提醒医生操作内镜再回到这个位置仔细查找。

 

“她的肿瘤长在靠近胃角的隐蔽位置,大部分埋藏在胃壁里,凭肉眼很难发现。”医生说,但这逃不过“AI”的眼睛。最终,陈阿姨被诊断为早期胃癌。

 

平常一名熟练医生做食管、胃镜精查,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而在AI医生辅助下,可以缩短一半的操作时间。

 

 

图片▲内镜医生工作照

 

拜师学艺半年 诊断吻合度达98%

 

AI上岗前,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拜师学艺”半年。由著名消化内镜专家、该院肿瘤内镜科主任徐国良教授领衔的“教官”团队,对在该院进行内镜检查的五万多份上消化道肿瘤病人的诊断数据以及图片进行整理,对恶性肿瘤进行标记,教AI如何快速发现有问题的片子。通过自动学习10000多张有恶性肿瘤图片,AI具备了早期诊断能力,将揪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

 

“AI的诊断跟徐主任的吻合率是98%。”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透露“师徒PK”的结果。他期望人工智能的上岗,能为内镜医生减压,进而提高诊断效率,降低漏诊。

 

目前采用最精准的胶囊内镜做一次检查,会记录上万张图片。“熟练的内镜医生要看完这些图片,只能一上午看一个病人,效率太低。”他说,有了AI的辅助,有助于提升肿瘤诊断效率和水平。项目组负责人表示,医院将继续让AI医生“进修”,通过进一步整合专科联盟医院研究资源和数据信息,将阅片量提升到300万-1000万张。

 

图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镜科主任徐国良教授

 

推广到基层 肿瘤早诊早治

 

上消化道癌是指胃癌和食管癌,早期主要靠内镜、影像和病理诊断。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消化道肿瘤病人占中国肿瘤病人总数的50%以上,每年全国新诊断病人约80万人到90万人,超过8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

 

徐瑞华教授指出,消化道肿瘤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治疗,生存率高达90%,而晚期生存率不到10%。然而,我国上消化道癌早诊率低于10%

 

在中国,每年有1.2亿患者需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然而内镜医生少、精查耗时长、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远不能满足全国患者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诊疗水平差异大,我国基层医院难以发挥“早期发现并拦截肿瘤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了“AI医生”,基层医院的患者就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诊断,实现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减少漏诊率,“相当于一下子就下沉了几百个内镜医生去到基层,实现诊疗同质化。”徐瑞华教授说。

 

图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

 

未来这一AI系统还将建设成人工智能的大平台,不仅能辅助诊断食管癌和胃癌,也能辅助诊断其他癌症如肠癌;不仅能识别内镜图片,也能识别其他影像、病理等数据,提高我国的癌症防治水平。

 

“只要是能做内镜的地方,无论是县级医院,还是乡镇医院,都可以应用这个AI医生进行辅助诊断。”徐瑞华教授表示,这套诊疗决策系统推广至各级医院,能有效缓解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提升各医院肿瘤早诊早治水平。

 

 

来源:广州科协


文章推荐

Copyright © 2017-2019   广州市电子技术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00753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